
第三世界影展--越南電影週 2007-6/4~6/7
The Third World Film Festival viyetanaam
(photo/BalbinaBruszewsk)
6/2~6/3(六、日) 越南市集 & 越南電影放映
★影展活動內容: x
1.影片放映∕
a.劇情片9部 ( 1962-2005 精選代表片)
b।紀錄片9部 ( 1969-2006 黑白/彩色 )
c.學生創作16部 ( 2005-2006 紀錄/劇情短片)
2.影展專題∕
《當電影遇上第三世界》-第三世界電影專題
《動盪中的歷史光影》-越南電影歷史專題
《從學生影片談起》-越南電影教育專題
《時代記憶 / 生活田調 》- 越南人類學博物館專題
★活動地點∕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大放映廳}
地址:台南縣官田鄉大崎村66號 電話:06-6930382
官方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thirdcine <越南越南>/井迎瑞
進入所謂全球化的時代,第三世界所代表的意義是否也在轉變
?它所指涉的是一個具體的地理空間?還是一個特定的觀點立場?而第三世界電影又是呈現什麼樣的面貌?影像如何作為某種邊緣戰鬥的社會反抗?1987年的「另一種電影觀
摩研討會」之後,第三世界電影在台灣為何就鮮少被人提起?
自1960年代起第三世界國家開始了一種波爛壯闊的電影運動,在這些電影中呈現了強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對政治、文化、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提出強烈的批判,他們宣示電影是一桿槍,一桿每秒鐘可發24格影片的槍,用抵抗來自於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對弱勢國家的侵略與剝削,隨著此電影運動的實踐與發展在1969年阿根廷的電影工作者Solanas與Getino進一步提出了「第三電影」的概念,凸顯第三世界的觀點與立場,而非以第三世界的地理空間來理解第三世界電影,換言之來自於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影不必然就是「第三電影」,反之只要能堅持第三世界反殖民主義立場的電影都可稱之為第三電影,這樣反而擴大了團結面。
Solanas與Getino認為,第一電影是指那些複製好萊塢傳統的商業電影,它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與獲取利潤,其結果是對新殖民主義時期觀眾的自覺與反抗意識進行馴化與閹割。第二電影是指那些鼓吹「作者論」的作者電影,這類電影標榜電影的藝術性,雖外表似乎對主流體制有些顛覆性,但終究仍然服膺於自由經濟的消費倫理。然而第三電影是一種革命電影為的追求受壓迫者的自由與解放,並找尋一種民族的電影語言來反映民族的需要與立場,對新殖民体系的藝術與媒體進行去神秘化的工作。
這樣的理念影響了也激勵了60、70年代許多地方的社會運動與電影運動,1987年的「另一種電影觀摩研討會」在台北舉行,「第三電影」的概念首次被引進台灣,不少曾參與過學運的一代當時都恭逢其盛,後來隨著政黨輪替社運就失了焦學運也繳了械,取而代之的是政治的酬庸與分贓,第三世界電影在台灣就鮮少被人提起?自1987年後台灣媒體的環境有沒有更好?台灣電影是否已找到了自己的語言?第三電影堅持的理念對今天的台灣還管不管用?我們需要好好想想些個問題也需要好好審視一下我們自己。
歷史的發展是弔詭的,我們本與越南沒有什麼關係的(頂多是同為美國圍堵共產主義防線中的一個灘頭堡)現在也有了關係,可是這幾年當我們提到越南想到的卻是越籍配偶與台商眼裡投資與遷廠的新選擇,除此之外對於越南的文化與國情,甚乃至於有抵抗帝國主義霸權的光榮歷史我們竟一無所知。而外籍配偶在台灣日益高漲的右翼民族主義時代氛圍裡被媒體所污名化,這種反新移民的情緒就合理的剝奪了他們的文化工民權使外籍配偶成為台灣社會中永遠的他者。
60年代是個抗議的年代,抗議國家暴力對人權的侵害,抗議美國出兵侵略越南,「越戰」也因此成就了Bob
Dylan、成就了披頭四、成就了嬉皮運動,「越南」就用苦難與戰火在她受傷的身體上紋出了一幅代表著60年代永不屈服精神的視覺符號,「越南想像」也成為一種批判意識與一個時代的精神涵養,激勵了第三世界受壓迫國家的民心士氣,形成休戚與共與團結合作的階級意識,因此建構第三世界論述越南經驗是不能少的一部份。
今天我們重看第三世界電影並且找尋它在今天的意義,我們選擇就從「越南電影」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